大鼠腦缺血模型
大腦中動脈阻塞 (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,MCAO) 是目前最常用的局灶性腦缺血模型,MCAO 模型先阻斷頸外動脈(ECA)及其分支,且阻斷翼腭動脈(PPA),以切斷顱外來源的側副循環(huán)血流。從ECA插入尼龍線,經(jīng)頸內動脈(ICA)到大腦前動脈(ACA),機械性阻斷大腦中動脈(MCA)發(fā)出處的血供來建立大腦中動脈缺血模型。此模型可在無麻醉狀態(tài)下拔出尼龍線,恢復血流,實現(xiàn)再灌注。 線栓法具有不開顱、效果肯定、可準確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時間的優(yōu)點,用于研究神經(jīng)元對缺血的敏感性、耐受性,藥物療效觀察以及再灌注損害和治療時間窗較為理想,同時也具有對全身影響小、動物存活時間長的特點,適于慢性腦損傷的研究??刂坪靡鬃円蛩兀杀苊鈱嶒灲Y果的不穩(wěn)定性。
1.實驗動物
SPF級Wistar大鼠,健康,雄性,體重為250g-300g。
2.實驗分組
實驗分六組:正常對照組、模型組、陽性藥組、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,每組15只動物。
3.主要試劑
2,3,5-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(sigma)
4.建模方法
1.15%水合氯醛麻醉大鼠,頸部備皮,消毒,插入肛溫探頭,保持體溫在37±0.5℃。
2.頸部正中切口,暴露右側頸總動脈,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。使用6-0絲線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4mm處結扎頸外動脈遠心端,在頸外動脈穿入另一根6-0絲線,在靠近頸總動脈分叉處打一個活結。
3.使用動脈夾夾閉頸總動脈。在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3mm處的頸外動脈上剪一個小口,將一根頭端處理過的0.33mm直徑的尼龍線從小口中插入,進入頸內動脈,并向內插入大腦中動脈,尼龍線的插入深度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約16±1mm。
4.缺血后90min拔掉線栓,用6-0絲線結扎外動脈近心端,用3-0絲線縫合頸部傷口,活力碘消毒傷口,將大鼠放在加熱墊上,待清醒后放入恒溫撫養(yǎng)箱飼養(yǎng)。
5.術后24h,對小鼠進行神經(jīng)功能評分,然后腹腔注射15%水合氯醛麻醉大鼠,取大腦進行TTC染色和病理染色
5模型的評價
1.神經(jīng)功能缺失體征評分
參考Longa及Bederson的5分制法在動物麻醉清醒后24h進行評分,分值越高,說明動物行為障礙越嚴重。
0分:無神經(jīng)損傷癥狀
1分:不能完全伸展對側前爪
2分:向對側轉圈
3分:向對側傾倒
4分:不能自發(fā)行走,意識喪失
2.TTC染色
麻醉大鼠后,取大鼠腦組織,放入-20℃冰箱冷凍30min。用PBS配置1% TTC(W/V),37℃水浴至TTC溶解,將凍好的腦組織切片,置于10ml TTC溶液中,37℃恒溫孵育10min。不時翻動腦片,使組織均勻染色。正常腦組織染色后呈鮮紅色,而梗死區(qū)呈蒼白色。
3.病理學評價
取腦后用4%多聚甲醛溶液固定,蔗糖溶液脫水后,經(jīng)OCT包埋做冰凍切片,切片10um,做尼氏染色,可做梗死面積的評價。
尼氏體(Nissl body):是胞質內的一種嗜堿性物質,廣泛見于各種神經(jīng)元,但其形狀大小和數(shù)量則各有差異。在生理情況下,尼氏體大而數(shù)量多,反映神經(jīng)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功能較強,在神經(jīng)元受損時,尼氏體的數(shù)量可減少甚至消失。
圖1. TTC染色圖(白色表示梗死組織,紅色表示正常組織)